缓冲区的作用
经常听到缓冲区的概念,但始终对它的作用与具体实现有很多疑问,最近拜读了《Linux程序设计》 4TH之后,总算有了大概的理解。 该书举了一个例子,对一个10M文件的复制操作三种不同的实现,速度有不同的体现。 首先包含头文件:
1 2 3 #include <unistd.h> #include <stdlib.h> #include <stdio.h> 首先看第一个实现,直接使用read与write的系统底层调用进行文件复制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int Func1() { char c; int in,out; in = open("file.in",O_RDONLY); out = open("file.out",O_WRONLY|O_CREAT,S_IRUSR|S_IWUSR); while(read(in,&c,1)==1) { write(out,&c,1); } } 以上程序运行之后会将file.in文件复制到file.out文件当中,我们使用TIMEFORMAT="" time ./Test
1.19user 39.37system 0:41.63elapsed 97%CPU (0avgtext+0avgdata 1172maxresident)k 0inputs+24984outputs (0major+63minor)pagefaults 0swaps
也就是我们花了39.37秒才完成了文件复制操作。 我们每次读入1个字节调用一次read函数,10M=1024KB=1048576byte,也就是我们调用了10万次read函数。
我们看下第二个实现,这个实现采用了一个1K的缓冲区: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nt Func2() { char buffer[1024]; int in,out; int nread; in = open("file.